我市推进“美丽家园”建设已近三年,从城市到农村、从经济发展到环境改善、从生活条件提升到思想观念转变,不管是宏观方面,还是微观细节,无不显现出可喜的变化。
城乡美 统筹城乡发展
我市城镇化率较高,通过开展以“房美、村美、镇美、城美”四个层次为主要内容的“美丽家园”建设,统筹城乡发展,大量的资金、项目向农村倾斜,向农村流动和投入,使农村公共基础设施、村民住房条件得到极大改善,城乡差距不断缩小,形成了城市、农村齐头并进的发展格局。
在农村,集中力量推进农房拆除重建、改造提升,以点带面逐步铺开特色民居建设,使村民居住条件大大改善。同时,融入民族、文化、自然景观等乡村元素,围绕道路硬化、街道亮化、沟渠净化、环境绿化、村庄美化“五化”标准,投入资金5544.11万元,实施公共设施建设项目139项,硬化道路8290米,安装乡村路灯1048盏,改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,打造一批做美村庄示范点,建设“宜居、宜游、宜业”的美丽村庄。如:鸡街镇加级寨村,每到梨花盛开时节,花海如潮,朵朵梨花与蓝天白云、青山绿水、漂亮民居相互掩映,村在林中、房在园中、人在景中,宛如人间仙境;蔓耗镇小蔓堤村,富有傣族特色的寨门、民居,把这个青山绿水环绕的小村庄装点得格外美丽。在城市建设上,通过棚户区改造和公租房、廉租房等建设,以及环境卫生整治和城市绿化美化,完善市政设施,提升城市功能,使整个城市更加宜居。
产业美 做大做强产业
培植、发展、做强产业,是“美丽家园”行动计划的重要内容。在州委“美在村庄、亮在改革、贵在标准、重在聚集、强在产业”20字方针的指导下,我市按照“做特一产、做优二产、做活三产”的思路,结合实际,充分利用自然、资源、区位等优势,加大对农村产业的扶持力度,在帮助和支持各地做强做大传统产业的基础上,积极引导村民发展特色种植、休闲采摘、旅游业、特色餐饮业等,努力形成“一乡一业、一村一品”格局,让村村有支柱产业、户户有稳定收入,拓宽村民增收渠道。
一产方面,进一步优化“三带一区”,即:以杂交玉米、烤烟、生物药材为主的南部山区产业带;以优质稻、特色果蔬为主的北部坝区产业带;以香蕉、芒果、木瓜等热区作物为主的低热河谷产业带;以优质米、清真食品、乳制品、生物药材及木材加工为主的农产品加工区。二产方面,制定《个旧市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“211工程”规划》等文件,转型发展稳步推进,城市发展对重工业依赖逐渐减小。三产方面,“中国·沙甸旅游小镇”、阴山旅游综合开发稳步推进,丫沙底温泉、尼格蓝色温泉完成提升改造,锡文化创意产业园被评为国家3A级景区,首家五星级酒店前期工作有力推进……
生态美 改善农村环境
我市在实施“美丽家园”行动计划过程中,一方面推进农村群众房屋统一规划、统一设计、统一建设,不仅美观漂亮,而且坚固实用、功能完善。从治脏、治乱、治差入手,开展环境卫生整治,建立健全长效机制,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环境脏、乱、差的现象,改善生活环境、生产环境和生态环境,营造了整洁清新、秩序井然的人居环境。另一方面,对一些不适宜人居住、受地质灾害威胁的村寨,如贾沙乡小贾沙村、保和乡麻玉田村等进行整体搬迁,不仅带动当地村民脱贫致富,还解决了这些地方因开荒种地等造成的自然环境破坏。此外,通过“美丽家园”建设带动农村绿色生态农业发展,让村民走一条家居清洁、庭院经济高效、农业生产无公害的绿色生态发展之路,真正实现经济效益、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良性循环,达到新村、新景、新业态、新发展的目标。
人文美 注重文化传承
文化是地方发展的“软实力”。在“美丽家园”建设中,我市紧扣“锡文化·民族文化·历史文化”的“一体三化”要求,深度挖掘文化内涵,注重人文、民族、产业、旅游多元素融合发展,坚持“以自然为基础、以特色为根本、以文化为灵魂、以旅游为载体”,大力开展“晒村规·赛文明”等文化活动,在城市广场、村内活动场地、公路沿线修建文化墙、刷文化标语,以墙画、壁画等形式,传承民俗文化,颂扬好人好事,播撒文明种子,把城市文明和传统文化展示给广大游客。如大屯镇小王家寨以壁画的形式展现传统文化“二十四孝”,老厂镇对门山村以壁画的形式展现历史传说和民风民俗,“润物无声”地涵养文明基因、丰富文化内涵、突出文化魅力,提升城市、村庄整体品位和村民素质,推动城市文明发展,实现“美丽家园”建设与人文发展“共赢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