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十二五”期间,我市秉持繁荣事业、发展产业、振兴体育、服务群众的理念,大力实施“文化兴市”战略,全面促进文化、体育、广播电视各项事业长足发展,进一步凝聚了人心,激发了民智,彰显了个旧文化软实力,为全市经济建设、政治建设、文化建设、社会建设、生态文明建设和“十二五”规划目标的实现作出了应有的贡献。
文体活动场所建设力度加大
“十二五”期间,我市在建成锡都图书馆、锡都博物馆和卡房、鸡街、锡城、老厂4个乡镇文化站的基础上投资120万元,分别用于保和乡、贾沙乡的新文化站建设。目前,两个文化站共建设站舍768.3平方米。投入资金190余万元,新建或改扩建文化活动室13个,使我市有文化活动室的社区达到29个,有文化活动室的村委会达到78个,占所有社区(村委会)的96%;投入资金100余万元,为26个社区和65个农村业余优秀文艺队购置了文体活动基本设备,保障了文化活动室作用的有效发挥和业余文艺队活动的正常开展。
“十二五”期间,我市开始新建或改扩建村级文化体育活动广场。截至目前,我市共争取上级资金300余万元,多方筹措资金200余万元,新建或改扩建村级文化体育活动广场22个,较好地满足了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和体育健身需求。
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成果丰硕
“十二五”期间,我市完成了考古调查、发掘与研究项目10余项,其中,贾沙阿邦古文化遗址、倘甸标杆坡新石器时代遗址、卡房冲子坡东汉冶炼遗址、卡房黑蚂井墓地、大屯王林寨墓地等项目,在省内乃至国内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。省、州、市财政还先后拨款1000余万元对宝丰隆、宝华山寺、鱼峰书院等重点文物进行了全面修缮。目前,我市共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45家,其中: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家(鸡街小火车站、宝丰隆商号)、省保单位1家、州保单位6家、市保单位36家。有馆藏文物3千多件,其中:有国家一级文物5件、二级文物16件、三级文物129件。我市的馆藏文物在数量上和级别上均居全州之首。2011年,市文物管理所凭借多年来对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所作出的突出贡献,荣获“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杰出团队”荣誉称号。截至目前,我市共挖掘整理14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,其中:有省级项目3个(锡器制作石范传统手工雕刻技艺、斑锡技艺、大屯团山彝族民间传统武术),省级传承人6个;有州级项目9个,州级传承人10个,并建立和完善了我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省级传承人数据库。
农家书屋全覆盖
在实现全市9个乡镇(区)信息资源共享的基础上,我市还启动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级站点建设工作。目前,我市已安装配发电脑350余台,建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1个,乡镇(区)基层站点10个,村级基层服务点100个,覆盖率达到100%。截至2015年10月,省、州、市共投入资金370多万元,先后建成了117个“农家书屋”,100%覆盖我市村委会和社区,并通过了省、州检查验收组的检查验收,从而实现了我市“农家书屋”全覆盖的工作目标。
文化园区建设促发展
个旧锡文化创意产业园于2013年在我市大屯镇开园,产业园通过人才培养、市场培育等手段创新传承锡文化,推动我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——锡器制作(斑锡技艺)的传承和发展。
2015年,个旧市锡缘锡工艺厂投资建设锡缘文化园,文化园占地62亩,总建筑面积52000平方米,预计投资1.2亿元。项目建成后,预计年生产锡工艺美术制品3万件,陶瓷工艺美术制品2.5万件,实现销售收入5000万元,将成为红河州最大的集商品购物、观光、文化汇展交流、生产演示等功能为一体的民族服饰、居家饰品、首饰金属工艺品、紫陶工艺品研发加工展销中心。目前,已完成投资2300万元,完成主要房屋建筑和交通路段建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