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年以来,我市在城市社会治理及转型发展工作中,探索建立起以社区党组织为基础,以驻区单位党组织为依托,以健全和完善共建协作机制为关键,以共同利益、共同需求为纽带的新型社区党建工作模式——社区“大党委”,逐步实现基层党建由垂直管理向区域整合转变,有效提升了城市社区整体服务功能和水平。
创新理念,管理“独唱”变“合唱”。实行“点线面结合、功能型聚集”的组织管理设置模式,打破隶属界限,把辖区单位的所有党员全部纳入社区党委统一服务管理。一是社区内各单位党组织和全体党员、全体社区成员共同参与,逐步构建起了条块结合、优势互补、相互配合、体制理顺、管理有序、资源融合、服务一体的社区党建运行新机制;二是统一搭建新的社区服务平台,建立起“社区服务中心、责任网格、楼组、单元”四级管理体制,实现社区管理服务无缝隙、全覆盖;三是社区党委对社区内的所有党员进行属地化管理,对社区内的本地居民与外来成员,提供一体化的社区服务,并参与到具体事务中,共同商议、共同解决问题。四是建立健全社区成员代表大会、社区居民委员会和社区监督委员会,定期召开党委会,凝聚党委成员单位多方力量,对辖区内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党员进行双重管理、双向服务。
深化联动,资源“单享”变“共享”。社区党委与“两新”党组织建立双方经济共建、环境共建、治安共建、文化共建等同创共建活动,各类资源得到有效共享。一是将“大党委”工作纳入党建工作和社区“两委”班子考核内容。围绕社区的大事、要事,建立良性互动机制,每月召开一次联席会议,做到双方信息互通、大事互商、难事互助、实事互办。二是通过签订共驻共建协议书,明确共建任务,强化刚性约束,形成工作合力。要求社区经常听取和了解辖区单位的需求及意见建议;各成员单位立足职能职责,从政策、项目、人才、信息等方面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。三是注重抓实网格员队伍建设,形成网定格、格定人、人定责的工作格局。抓实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,让驻区单位党员认领服务岗位,参加志愿服务,形成“工作在单位、服务在社区、奉献双岗位”的常态化机制。四是设岗定责、公开承诺,通过设立党员示范户、责任区、先锋岗等方式,推动党员发挥主体作用。
搭建载体,服务“分心”变“贴心”。社区“大党委”忠实履行“服务群众、奉献社区”宗旨,搭建有效的服务载体,整合与融合社区内的所有力量和资源,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。一是整合社区服务站、平安小站等资源,在服务网格中建立“楼院党支部”和“居民服务站”,为居民群众提供政策业务咨询、矛盾纠纷调处、便民资料发放等“零距离”服务。二是健全完善联系服务群众“零公里”制度,完善“街道——社区”服务型党组织综合服务平台站点建设,拓展便民服务事项,通过“互联网+”让群众不出门就能在家中办事。三是开展定期走访巡查、“微心愿”暖心活动,建立“一元钱爱心站”、“爱心互助超市”、“爱心粮站”等帮扶实体,对困难群体给予助困帮扶和生活照顾。四是开展日常的居民服务管理工作,使居民可以就近参加学习、就近参加活动、就近得到关心照顾、就近发挥作用,不断提高社区服务的质量和水平。